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。之所以把它提到如此高的层面,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层次、全方位的。我国发展电动汽车讲求政治效益、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,其中政治效益在于通过发展电动汽车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,从而改善我国能源安全形势;经济效益在于通过发展电动汽车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升级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最终推动绿色发展;民生效益包括改善百姓出行条件和促进环保两方面。
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已经历了前期的示范、导入阶段,现正进入全面产业化阶段。一定要采取双轮驱动,即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,才能培育健康的产业生态。好的政策激励在当前阶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尽管补贴在退坡,但国家依然可从奖励节能减排的成效入手来鼓励电动汽车的使用。除此之外,还应采取税收减免等综合手段刺激产业发展。政策的实施对象要精准,要注重成效。无论是补贴生产商、运营商还是消费者,都要以促进节能减排为目标,加强事中、事后监管和督查,杜绝恶意骗补等违法行为。
电动汽车要为消费者所接受,必须做到买得起、用得起、用得方便、用得可靠。这就需要做到“三好”,即好的产品,好的基础设施和好的商业模式。
目前需要特别加强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商业模式的发展。在不同场景下应发展不同的配套服务,主要分为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两类。前者主要针对居住场所,而后者包括工作单位、公共消费场所、城市道路两旁专门服务场所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。
电动汽车电能补给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,包括慢速、中速、快速、无线充电、换电等。针对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用途,应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电能补给模式。终极目标是为电动汽车提供无缝服务,实现随时随地给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,使消费者彻底从里程忧虑中摆脱出来。
好的基础设施必须搭配好的商业模式,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链各个环节均产生效益,达成多赢、共赢的局面,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涉及设备制造商、运营服务商、电网公司、信息服务提供商等,要注重多方协同及资源整合,以全局利益最大化为目标,充分挖掘电动汽车产业的附加价值。
现存的商业模式种类很多,有自己建桩、自己运营的,也有自己建桩、分包给他人运营的,还有更为创新的方式,比如美国加州的ChargePoint。这是全美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,他们主要提供互联网服务、连接服务和平台服务。不同充电站分属不同的商家,然后通过云服务相互关联,商家可以自主设定价格、控制方式等信息。初期投资大家风险分摊,价值共生。对近期、中期和远期利益进行合理分配,创造新的商业模式。
智能化是电动汽车未来发展方向,要从电动汽车走向智能汽车,从智能汽车走向智能交通,从智能交通走向智慧城市。考虑到电动汽车是颠覆性的产业,应做到“四网融合”,即交通网、能源网、信息网、人文网深度交融。
电动汽车与能源的融合,指的是挖掘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设备的潜力,通过智能充电、车网能量交互等技术减轻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冲击,并尽可能发挥其削峰填谷的正面作用。能源与信息的融合在于发挥信息对能源系统内部能流的调节机制。研究表明,孤立系统的熵值会不断增加,从而导致系统内部演化不可持续。当系统输入多种能源,并辅以储能环节进行能量缓冲,便有可能避免熵增,或者阶段性熵增增加,但总体减少。能源系统若包含多种分布式能源、分布式负荷和分布式储能,便可以形成可持续的熵,而电动汽车便可同时发挥分布式负荷和分布式储能的作用。
除此之外,还应做到电动汽车与人文网的融合。通过电动汽车可以进行信息传播、宣传教育、移动办公、移动生活等,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电动汽车绝非简单的交通工具,它是能源的载体、信息的载体,在大数据支撑下,通过“四网融合”有望在交通领域逐步做到零化石燃料、零排放、零交通堵塞及零交通伤亡。当然,要实现上述目标不是一蹴而就,要逐渐往这些方向迈进。
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是智能网联汽车。这种苗头已显现出来,各个国家都在朝这方面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。我们要抢占技术制高点,就必须提前谋划,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跨界融合。跨界的内容很丰富,一方面要跨专业、跨学科、跨行业;另一方面要跨国界、跨地区;除此之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商业模式。
事实上,发展电动汽车离不开国际合作。通过发展电动汽车,我们希望能协助解决能源问题、环保问题、气候变化问题,这决定了发展电动汽车是一个全局性、全球性事业,它不能单靠一个城市、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,而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同推动,最终产生巨大的效益。通过前期发展,我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,保有量超过60万辆。我国在使用电动车方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跟全世界分享。在一些高端车型、整车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,一些国家比我们做得更好,要相互交流和借鉴。在这样的战略思维下,电动汽车可以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。
总之,我们需要通过“四网融合”使电动汽车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,然后以“一带一路”精神为指引,将电动汽车的社会效应在全球范围内推广。(陈清泉 作者为我国著名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