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江淮大众合资项目获批成为第15家获得生产资质的新能源乘用车企业之后,北汽与戴姆勒日前签署协议,共同投资50亿元建设纯电动车生产基地。与此同时,特斯拉电动汽车国产计划也已提速。然而,与新一轮新能源汽车“合资热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曾经高速增长的市场正回归理性。
有人担心,国外品牌汽车制造商来我国投资新能源车,是利用我国给新能源车行业的“红利”来摘我国新能源车生产的“桃子”,这会打乱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步伐。其实,这种担心是多余的。笔者认为,国外品牌摘“桃子”反而会倒逼我国新能源汽车提档升级。
近年来,国家和地方上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给予高额补贴及其他多种优惠条件,加上企业投资门槛低,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。一些毫无制造经验的公司或者一些原先生产农用车、低档车的公司也改做了新能源汽车。
资料显示,我国目前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已超过200家,已开发或者在研的车型超过4000种。我国新能源车企虽然遍地开花,但大多数仍处于低水平、非理性投资阶段。2015年,新能源汽车品牌形象、质量和感知价值水平低于燃油汽车,用户抱怨率达34.5%,是燃油汽车的2.4倍。消费者的购买欲不高,今年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只有14.4%。而在2016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达50.7万辆,同比增长了53%。这说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情大幅下降,从而使新能源车产销严重失衡,造成了产能过剩和高库存等问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,国外品牌汽车生产企业来我国投资新能源汽车,可以倒逼我国新能源生产企业提档升级。不然,即使生产了再多的新能源汽车,如果没有销路,那还是瞎子点灯——白费蜡。有人认为,外企来我国投资新能源汽车,是看中了我国对新能源车的各种补贴。其实,这种“红利”已渐渐消失。工信部、财政部、科技部、发改委四部委日前联合发布通知,明确了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%,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单车补贴额的50%,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。也就是说,外企如果现在来我国投资新能源车,从生产线建成到投产要2至3年时间,等到真正投产时已不可能享受到补贴了,必须得靠真正的实力去赢得市场。
要把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,靠补贴肯定不是长久之计,最终还是要建立市场化的长效机制,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。外企来我国投资新能源车,让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一方面原先优厚的补贴没了,靠补贴获取利润的时代已过去。另一方面,必须要与外企拼质量、拼性价比。没有过硬的质量,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,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。
新能源汽车虽然是个发展方向,但优胜劣汰是必然的选择。外企来我国投资新能源车,表面上会分得我国新能源车的“一杯羹”,实际上却可以倒逼我国新能源车的提档升级,改变我国过去那种用补贴等去盲目推动,造成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,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,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