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: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,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。但同时,不少新能源车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不足,产品安全隐患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。自2011年以来,我国发生了30余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,新能源客车13起。因此,加强新能源客车安全管理,提升新能源客车的安全性刻不容缓。
工信部在其发布的《新能源车推广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》中提到,今年1月1日起新申报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(以下简称《公告》)的客车车型、新申请《新能源车推荐车型目录》的客车车型,应同时提交证明满足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的第三方检测报告,7月1日前未提交者将撤销该车型生产及销售的资质。
新能源客车安全性提升迫在眉睫
随后7月6日,工信部公布第297批《公告》,同时也公布了不符合《公告》管理规定的相关企业和车型名单,这些车型自《公告》发布之日起暂停生产和销售。初步统计,被暂停的新能源车型总共有3025款,涉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243家。车型方面,主要为新能源客车以及新能源专用车,新能源乘用车比较少。
3025款车型被叫停
数据统计显示,在被《公告》叫停的3025款新能源车型中,新能源客车车型最多,达2028款、新能源专用车843款、新能源乘用车154款(统计车型不含混合动力车型)。而在涉事的243家企业中,超过半数新能源汽车企业被叫停的车型超过了10款,而最多的企业达到了249款。数量之庞大,令人费解。
从涉及数量最多的新能源客车来看,几乎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客车企业。其中100款以上车型的企业有7家。分别是:南京金龙有249款车型被暂停;其次是苏州金龙有173款车型被暂停;厦门金旅有164款车型被暂停。宇通客车120款、亚星客车116款、安凯客车109款、中通客车104款。
2000余款新能源客车车型被叫停
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,“此番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叫停,应该是没有递交符合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的第三方检测报告”。
早在6月23日,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就发布公告,109家企业2380款新能源客车未提交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检测报告,拟在297批《公告》中公布并予以暂停。目前来看,两份公告披露的电动客车企业与车型数量基本吻合。根据《公告》内容,这些新能源客车车型将暂停生产和销售。
据了解,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于2016年11月15日发布,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相关部门表示,在电动客车安全国家标准出台前,所有新能源客车暂按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要求执行。
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从人员触电、火灾防护、事故处理、乘客逃生、整车结构以及远程监控等方面综合考虑,充分借鉴现有传统客车、电动汽车相关标准,并结合已有的上海、北京等地方标准,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。通过严格的车辆出厂检测,确保新能源客车的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。
第三方安全检测报告与补贴直接挂钩
此前工信部明确表示,“若新能源客车未达到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要求,中机中心将不会受理该车型申报补贴目录。”既然如此,新能源客车企业不可能不知道需要提交第三方检测报告。但是,从去年11月到今年7月近半年时间里,为何会有超过2000余款新能源客车没有提交安全检测报告?
叫停原因大起底
既然此番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叫停,与车企没有递交符合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》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有关,车企为何不提交安全检测报告?有车企负责人认为,《公告》提到的车型基本是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,随着新标准施行,旧标准车型被暂停公告成为必然,已没有再提交检测报告的必要。
譬如在新能源客车领域,按照此前的国家政策要求是不允许使用三元电池的,但被暂停公告的车型里,有的就是装配这类电池,这显然与此前的政策是背离的。历来《公告》都处于动态管理状态,会定期淘汰不符合最新技术要求的老车型。如今,部分已进入公告的新能源客车EK值、电机型号、电机功率等与现有《公告》已严重不符。
除了车型参数与现有《公告》不符,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检测费用过高,也是车企不愿意提交检测报告的重要因素。安源客车董事长兼总经理方俊提到。“新能源客车检测尤其是纯电动客车的检测成本,少则50万元,多则上百万元。即使以每个车型50万元的检测成本计算,100辆就需要5000万元”。
目前新能源车检测成本畸高
以南京金龙被叫停的249款车型计算,如果要补齐第三方检测报告,其需要支付的检测费用高达1.245亿元。相关车企负责人透露,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,每辆车的费用通常都会超过50万元,与其为已过时的车型做检测,倒不如按照新的标准为新产品做检测,这样更符合市场需求,车型也更具有竞争力。
不过更多车企提到,与其说是被动的暂停,倒不如说是车企的主动放弃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客车制造商,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就表示:“我们的新能源客车车型,都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。拟被暂停公告的车型都是公司主动淘汰的,对我们不会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”。
福田欧辉客车事业部品牌总监韩鹏也提到:“新能源客车车型的变化主要还是看用户的定制化需求。欧辉被《公告》叫停的这部分车型,固然有政策调整的影响,根本原因还是已经不适合市场需求,如果继续保留已没有太大的意义。当前,我们有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已经在市场销售”。
对行业有什么影响?
不可否认的是,在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逐步趋严的形势下,技术、安全等细节都将变得更为严谨和严苛。即便有企业主动放弃的因素,但也有企业此前进入《公告》的车型已不能满足安全认证、技术标准与市场需求,被勒令暂停生产销售是必然的。此番对新能源客车大规模叫停,对倒逼车企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而多位新能源车企高管认为,补贴新政的实施,以前的产品不符合新的技术标准,淘汰后并不会对企业构成太大的影响。以能量密度为例,此前绝大部分新能源客车能量密度只能拿到最低档的补贴。现如今,新进入目录的客车车型绝大部分可以拿到1.2倍补贴,或许这也是新能源车企主动放弃的重要原因。
虽然大部分企业对此事比较冷静,普遍表示政策变化后,以前的产品既不符合新的技术标准,也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,所以这实际是大家主动放弃的结果,也就不会对企业构成大的影响。然而放弃这些车型,也会导致企业开发成本增加,同时终端让利减少,企业的资金成本变高,会导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增大。
未来新能源客车投资经营风险更大
当然,有业内人士认为,当初为了上《公告》拿到补贴,企业开发出很多车型,现在随着政策的调整,企业本身确实需要淘汰部分车型,撤销部分车型的公告很正常。不过,政策的频繁变动肯定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。这种边执行,边调整的引导方式,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,也会使行业绕上不少弯路。
同时,这种类似“一刀切”的叫停方式,会不会对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?在重庆交通大学公共交通学者王健看来,一纸公文叫停2380款车型,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。排除企业主动放弃的车型,企业在前期研发车型的过程中肯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此外库存车辆该如何处理,也是个不小的难题。
“我觉得根源还是在补贴上。如果没有补贴,企业就会聚焦在产品上面。只有新能源车辆市场化之后,企业才会研究市场,才会专注于产品。所以关键是要把权力交给市场,而标准应该是在市场的主导下,企业需要自主提高标准。”方俊认为,做产业首先要考虑依靠市场生存,而非依靠补贴生存,企业必须要跟着市场走。
业内人士认为,从《公告》暂停可以反映出,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新能源汽车管控将更加严格,而对于不符合管理规定车型审核将更加频繁。随着行业产能不断扩张,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,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已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的苗头。因此,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展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第二次严打,也将变成可能。